名刹灵岩寺

2012-10-12 12:06 阅读(?)评论(0)

地方特色

  

黄东雷的灵岩寺国画

  灵岩寺,自然景色壮美,这里石秀、岩峭、洞幽、泉甘、树奇。有方山、狮山、香山、朗公山、明孔山、珠山、灵山、象山、鸡鸣山、黄岘山;有巢鹤岩、朗公岩、拂日岩、仙人岩、雨花岩、快活岩;有麻衣洞、白云洞、观音洞、黑云洞、涵云洞、朝元洞、老虎洞;有甘露泉、卓锡泉、白鹤泉、袈裟泉、石龟泉、上方泉、华严泉、朗公泉、神宝泉、观彩泉、黄龙泉、卧象泉、擅抱泉;有汉柏、唐槐、宋银杏、摩顶松、鸳鸯檀、龙凤檀等古树名木。 

灵岩寺风光(2)(15)

  灵岩寺,四季分明,气候宜人,动植物丰富。据统计:鸟类共80种,隶属14个目,37科;兽类共5个目,9个科,15种;爬行类共4个目,5个科,9种;两栖类1个目,2个科,4种;昆虫共8个目,62个科,194种。共有管维束植物506种,隶属95313属。其中野生植物317种,栽培植物189种,。灵岩主景区共有林地面积一万 

  

灵岩主峰上观泰山

余亩,分为针叶林、竹林、经济林三大类。针叶林,主要以侧柏构成的森林群;竹林,主要为淡竹;经济林,包括苹果、山楂、杏、核桃、柿子、枣、银杏、香椿等树种。灵岩景区中药材资源丰富,共有42科,98种,常见的有枸杞、何首乌等。你若春天到这里来,还可品尝到众多的山间野菜。据调查,可食用野菜有15科,35种,常见的有藜、蓬子菜、马齿苋、荠菜、藿香、薄荷、茵陈蒿、山菊花等。 

  千年古刹灵岩寺,地杰人灵,积淀了众多美好的传说。有朗公说法石点头,山有灵犀,故称灵岩;有法定与三泉,造就明孔洞,引出五步三泉;有王干哥的叫声,传递着一个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;有砍不尽的柏树,歌颂着真善美,鞭鞑了伪装与贪婪;有木鱼石的传说,向人们讲述着乾隆皇帝八次来灵岩留下的趣事与墨宝;还有鸡鸣山的传说,告戒人们抑恶扬善,遵纪守法,乃人生之正道。 

  

  济南灵岩寺檀园宾馆坐落于济南市灵岩寺风景名胜区内,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高端酒店,它柔和了传统建筑风格、时尚设计和佛教文化理念,园内精致清雅、简而不失睿度,移步一景、在此休闲可眺望灵岩自然风光、感受深厚的佛教文化,实乃山林雅居。檀园宾馆距离济南60公里,距离泰安30公里,距离104国道6公里,京福高速设有灵岩出口,交通便利。宾馆现拥有总统套、豪华套房、单人间、标准间24间套,床位41张,全部宽带互联网接口(100兆),拥有会议室2个,可承接1050人的各种形式会议,三个宴会厅、以及一个零点大厅可同时容纳80人用餐,各个餐厅可欣赏不同角度的灵岩风景。 

 

编辑本段其他

  灵岩寺位于鹿泉市西南,枣林村西,原为并排两座寺院,中间以腰墙分隔为前后两进院落,坐北朝南,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。前有天王殿, 殿前有石桥一座,由块石砌就,在石缝中原长有一棵柏树,从根部分成二杈,呈倒人字形,当地人俗称人字柏。进天王殿,院东西有配殿 各三间,东侧有二层钟楼一座,砖、木、石结构,布瓦歇山顶,面一进一,通高9,三、五架梁横一挂钟用的横梁。前后檐下各用一朵一斗二 升交麻叶的平身科,两山面各用两朵交麻叶。角柱为木质通柱。楼顶及墙损坏比较严重。往里进月亮门为二进院,正北为大雄宝殿,砖、木、 石结构,布瓦硬山顶,面阔三间,进深一间,前后带廊。建筑面积108平方米,高7.6。三、五架梁前后带抱头梁,前檐下随檩枋和柱头枋间 有垫板,其余构件因白灰抹顶不太清楚。现保存好,大雄宝殿后面有僧房若干间,寺东并列为跨院,供白衣观音,在清末时就已毁坏。 

  灵岩寺现仅存大雄宝殿和钟楼,院中还存有五块石碑,二节石幢身、一块经幢华盖。石碑为清代康熙、乾隆、同治年间所刻,其中一碑文 中记载:创建于大金明昌年间,重修于万历八年,迄今又三百余年……”。由此可知,灵岩寺创建于金、重修于明、清。现存的为清代建 筑。 

  灵岩寺往西250处有一天然洞穴,为灵岩洞,正处在海螺山的山脚下,洞口上部山石陡峭。巨岩横卧,把洞口上部山石陡峭、巨岩横卧, 把洞由小石洞相连的多个石室组成,俗称“18连珠洞。古人曾记之洞之首出山阳,尾通山阴,曲折里许,幽眇绝尘,鞠躬而进,每入一珠 ,乖如乳彩,散如花余。实际上只有九个洞室,称九节连珠洞。第一室最大,宛如一宽敞大厅,室中央原有一座佛像高约两米,为洞内天然 石块刻成,1966年铁路二站占用时砸毁。通过石门可进入二室,又是一番景象,举火想望,洞壁水珠滴淌异彩闪耀。每进一室各有不同,其中 第四室滴水如春雨,并伴有叮咚之声,如琴、筝弹奏。第五室为天外天,洞壁高处突出一块巨石,厂上可容数个坐卧,真似空中仙阁。最 后到第九室为最小,难以进入。 

  灵岩寺因洞而名,灵岩洞又因寺而传名。 

  3、灵岩寺在成都都江堰市区北5公里幸福乡灵岩山七星岩下。称灵岩圣灯,旧为灌县十景之一,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刹(当阳玉泉寺、南京栖霞寺和天台国清寺)之一。 

  它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名刹,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(479 年)。现在的灵岩寺是唐 

  

可以看到济公手上的青筋以及喉结

  贞观年间(627649年)由高僧慧崇主持重建的。以后几经废修,现存的殿宇多为宋代以后的建筑。 

  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千佛殿,也是寺内保存最好、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,因殿宇周壁供置众多佛像而得名。千佛殿始建于唐代,现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结构建筑。殿内最引人入胜的是40尊宋代彩色泥塑,距今已近千年了,仍保存完好。它表现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,尊尊动人,个个传神,无一雷同。梁启超曾有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。 

  寺内的另一胜迹是辟支塔,它挺立于千佛殿西北。此塔始建于宋代,塔高54,是八角九层的楼阁式砖砌建筑。造型奇特,塔身上下不一。一至三层是重檐,四至九层为单檐。古朴的门窗、富有变化的塔檐和纤巧挺拔的塔身,使人感到庄严大方中不失玲珑奇巧。 

  墓塔林简称塔林,在大雄宝殿的西侧,是由灵岩寺历代住持高僧的墓塔、墓碑组成的。墓区里保存着自唐代至清代的各种墓塔167座,墓志铭石碑81座。规模之大、数量之多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。 

  汉中略阳 灵岩寺 

  灵岩寺在省级风景名胜区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内。距略阳县城南3公里,依天然溶洞而建。 

  灵岩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2A级景区,位于县城南3.5公里的嘉陵江畔。依托山崖两个天然溶洞,把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巧妙结合,自成天趣,寺内楼台殿堂,依山而建,错落有致,洞穴恢弘,悬空凌云。建筑与彩绘别具特色,陕南第一大铜佛--毗庐大佛造像造型独特,摩崖刻石众多,达130余通,尤以东汉的《郙阁颂》最为著名,以及历代文人刻石,被誉为陕南小碑林,自然景观独特。 

 

雁荡山灵岩寺

  灵岩禅寺位于浙江省乐清市东北29公里雁荡山乡岭头屏霞嶂下,处一百零二峰之内环,位居雁荡山十八刹之首。周围群山环列,环境清幽,为雁荡风景三绝之一,该寺由开山祖师行亮与神昭二僧初创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,盛时有屋宇百余间,藏经千卷,时称东南首刹 

  灵岩寺后有屏霞峰,高数百丈,壁立云霄,形若屏风。寺前有高达260天柱、展旗两峰相对而立,称南天门,卧龙溪穿门而出。寺左有天窗洞,再上有莲花洞。灵岩周围还有双鸾、卷图、玉女、重楼、卓笔、独秀等奇峰以及寺老僧拜塔、金龟玉兔诸景。 

  灵岩寺系天台宗道场,继行亮、神昭之后,著名祖师有谛闲法师、成圆法师在此住持。成圆法师曾手植银杏、四方竹,现已成寺内一宝。自创建以来,寺院毁建九次之多,皆赖历代传法宗师及达士施主群屐骈填,聚沙成塔,从而使钟鱼互答,梵呗相闻,法轮常转。1958年曾开办福利事业,1960年由县招待所接收,1966年以后的十年浩劫时期,寺院文物尽毁,僧人迁散。三中全会后,宗教政策得以贯彻落实,县政府、雁荡管理局于1984年批准,礼请曾任天台国清寺监院的显广法师,携徒五人,担任灵岩寺住持。经一年多时间翻新,使该寺焕然一新,早晚钟馨之声可闻,佛法得以弘扬。在显广法师主持下,灵岩禅寺分别于1985年、1996年两次重修扩建,重建后的寺院从南至北依次为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法堂、藏经楼;左右分置钟鼓楼、东西配殿和西廊;寺西侧前部为禅堂和接待区,后部为佛学教学区和僧人生活区。形成集传法、教学、接待、生活、佛事诸功能于一体的一座现代化佛教综合建筑。 

  在灵岩寺后有小龙湫,林荫夹道,幽篁成片;两旁怪石嶙峋,奇峰林立。小龙湫单级落差约60,飞瀑贴岩倾泻而下,直冲小龙湫潭。湫潭四周是参差的大块黑石,瀑水冲入瀑中,飞沫激流旋转,乱石间几股水流汇流而为卧龙溪。瀑水贴岩下来处有沐浴观音,湫潭中有仙人迭石,湫背有猴子捧仙桃,卧龙溪旁有卧龙嶂。每当雨后,瀑水狂飞,气势雄壮。 

  灵岩寺右侧有龙鼻洞,洞中存唐朝至民国摩崖题记八十二块,碑刻七通,其中刻有年代或有年代可考的四十八处,如唐朝(822年)包兴题名;宋朝(1073年)沈括题名;南宋干道年间朱熹题天开图书草书四字;明朝万历年间大将军杨宗业诗碑一块,草书直写:游过千溪百叠山,洞开龙鼻水潺潺。非自山灵留一孔,九秋久旱作甘泉。寺前还有万历年间,张文熙题海上名山;张惟任题寰中绝胜;寺门口墙壁间有清朝著名学者阮元题碑:嘉庆三年四月四日学使阮元偕客来游;现代梁启超题屏霞庐三字;原寺门灵岩寺用大雄宝殿匾额是近代政治家书法家康不为1925年所书,寺内有普同塔一座,珍藏日本《大正藏》一部,皆为寺院珍贵文物。 

  灵岩禅寺现任方丈显广法师,68岁,浙江温岭人,兼任浙江省温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,乐清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,乐清市政协党委和人大代表,现任监院了愿法师,系显广弟子,29岁,浙江台州人,毕业于闽南佛学院,兼浙江省乐清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。江苏苏州灵岩寺

简介

  灵岩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郊十五公里的木渎镇灵岩山,山上原为吴王馆娃宫旧址,原名秀峰寺,宋改显亲崇报禅院,唐朝称灵岩寺。以后成了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。东晋末陆沅舍宅为寺,梁天监年间(五二至五一九年)重建寺,并增建佛塔一座。寺的原有建筑除塔以外已不存在,现有建筑都为清末和民国时重建或增建。 

历史

  寺座北朝南,西院为吴王宫遗迹。据《吴越春秋》和《越绝书》记载,越国美女西施来吴国后,深得吴王夫差宠爱,夫差在风景秀丽的灵岩山,为西施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馆娃宫。相传现灵岩寺大殿即馆娃宫遗址。宫内有一条别致的长廊,凿空朗下岩石,放一排陶甏,上铺有弹性的 梓木板。西施与宫女们漫舞其上,发出木琴般的乐音,因名响屉廊。灵岩塔西面,至今尚有响屉遗名。 

  灵岩山顶花园,原是吴宫中的御花园。园中有月池、日池两口大井,西施常对井梳妆,以水为镜。据地方?记载,明朝一农夫在淘井时,曾发现一农夫在淘井时,曾发现上镌字金钗一支,传为西施遗物。 

景观特色

  灵岩山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、天王殿、念佛堂、藏经楼、钟楼、千佛殿、香光厅、香严厅等,灵岩山寺东院为塔院,有灵岩塔,原名多宝佛塔。塔建后多次兴废,其中南宋绍兴十七年(一一四七年)曾将该塔重建,明天启年间遭雷火毁其所有木构部分,成了一座砖壁套筒,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 

  塔为八角七层,砖身木檐楼阁式,原底层绕有外廊,现仅存柱础和台座。塔身四面开壶门,其他四面设佛龛,佛像已多数失落。门位上下各层相闪,壁面设柱枋、斗拱,绕有腰檐架平座,现只能见其带焦迹的部分残体木骨,塔顶早废。塔内原为八边形,内室经后期改为圆形,昂首可直观塔顶。一九七七年对塔进行了一次大修,并将民国时筹划修塔而备用的石佛,填补进各空缺的佛龛内。在塔内四层壁体内发现八面藏有函的暗室,其内物件已腐朽难认。在清乾隆十五年(一七五年)修塔记载中,曾提及将明万历时所藏之函按原样藏于四层暗室内,还记载重建年代,由此证实该塔确是南宋遗构。 

  灵岩寺以灵岩奇石得名,旧有十八奇石之说灵芝石、石马、石鼓、石龟、石躲 、披云台、醉僧石、望月台、牛眠石、槎头石、佛日岩、石幢、石城、献花岩、袈裟石、猫儿石、出洞龙、升罗石,至今仍能历数种种。 

  灵岩山上有许多古墓。其中最著名是宋朝名将韩世忠之墓。岳飞被害后,韩世忠斥秦桧“‘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?因此被革去兵权。南宋绍兴二十一年(一一五一年),韩世忠逝世杭州寓所,时年六十三岁。十多年后,宋孝宗追封对为靳王,划灵岩山为赐山,亲自为他书墓碑,撰写碑文,此碑至今尚巍然矗立,上镌中兴佐命定动之碑,为碑刻中的巨制珍品。灵岩山香山溪北侧,有清朝诗人张永夫之墓。其墓碑与众不同,曰再来人之墓。张永夫名锡祚,生于康熙十一年(一六七二年)死于雍正二年(一七二四年),与盛锦、黄子云、沈盘同称灵岩四诗人。他一生困顿,但拒不受清官府所赠财物,饿穷至死。相传其死后十馀年,又来寻生前旧友,出金百两,还清旧日所欠乃去,这就是稀奇古怪的再来人之碑的来历。 

  灵岩山南脚下有一条溪水,通向太湖,这就是著名的箭泾河,又名采香泾。相传为满足西施的需要,吴王射箭为线,开出了这条河道,宫女可泛舟香山为西施采香草。这条笔直的水道没有自然河流的迂回曲折,确像人工开凿。山脚下的石龟背上有足迹隐然,传说吴王射箭过猛所致。 

  灵岩山寺镇寺之宝为唐寅书《落花诗》寺内有大小碑刻一百四十七块,系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所刻,另珍藏元、明清各佛经十部。 

法师

  灵岩山寺著名祖师为印光法师,著名方太为妙真法师。现任方丈明学法师,八十馀岁,浙江湖州人,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副主席,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,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。 

 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寺罗汉像

  灵岩寺内幸存的古代艺术珍品中,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千佛殿内的40尊彩塑罗汉像。这些塑像环列于殿内四周的壁坛上,坛座高约78厘米,脚座高约33厘米,坛座至罗汉头顶高约155厘米,整体看大小一致,比真人略大。塑像大都完成于宋代,少量是明代塑的。 

  灵岩寺坐落在泰山西北支脉的灵岩山上,并因山而得名。它由高僧朗公创建于东晋时代,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(公元446年) 被毁,后来,又在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(公元520年至525年)由法定和尚主持重建。到唐代,灵岩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,至北宋则达到鼎盛。以后的金元明清数代,寺院虽然未再扩大,但依然保持了相当的规模。 

  创作塑像的古代匠师们大胆地采用了写实风格,不但形体、比例、相貌与真人惟妙惟肖,血脉、筋骨也清晰可见,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。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,对衣纹线条的曲直、角度的转折,光线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刚柔相济和虚实对比,甚至透过衣纹可以体察到人体的筋骨。此外,衣饰的细部制作也十分精致,即使衣带的来龙去脉和结扣的穿插都交代得清清楚楚。在创作中,工匠们摒弃了宗教作品一贯的冷漠,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入微。尽管这些罗汉均采用座姿,但由于动作各异,形神不同,竟无一丝单调的感觉,反而因为它们丰富的面部表情,使人平添一种亲切的感觉。 

灵岩寺遗址

  灵岩寺遗址位于高桥左侧,距报国寺西南5公里,传为中印度僧人宝掌结茅处。隋唐间创建。曾改名护国光林寺、会福寺。明洪武永乐年间重建,仍名灵岩。 

 

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[11],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,地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,它既是一处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迹,也是一个环境幽雅,风景秀丽的寺观山水园林,更是一座拥有130余通摩崖石刻的文物宝库,号称陕南小碑林 

  灵岩寺又名药水崖,始建于唐开元年间(713-741),寺庙由两个天然洞穴组成,前洞名金龟洞,后洞称罗汉洞,两洞依依相邻,傍山临江,座东向西,错落有致。 

  隋唐时期,略阳灵岩寺曾是各种学术活动中心之一。历代许多著名的军事家,思想家和文人骚客,在这里留下了名篇绝句,镌式墨迹。如李白,杜甫,吴道子,苏轼,李可染,于右任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寺内观光遗诗存作,给古寺抹下了一笔浪漫传奇的色彩。相传,女皇武则天与她的老师泛舟嘉陵江同游灵岩寺,在后洞留下了鲜为人知的撑支天地四个大字。 

  寺内共有汉唐以来的摩崖石刻达130余通,既有方正古拙的汉代摩崖石刻,更有明显风姿的唐碑宋碣;灵岩寺的石刻石碑,凝结着略阳历史上的件件艺术珍品,承载着略阳这方地灵人杰的段段旧事,从而吸引海内外游人前来观赏游览。嵌于灵岩寺前洞西侧崖壁上的东汉《甫阝阁颂》摩崖,是一方最有书法研究价值的汉隶瑰宝,它同陕西汉中的《石门颂》,甘肃成县的《西狭颂》并称为我国的汉三颂,是研究中国文字,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。《甫阝阁颂》摩崖镌刻于东汉建宁五年(公元172年),为纪念汉武帝太守李翕重修甫阝阁栈道而书刻。它的书法自成一家,独具风格,为标准的汉隶八分。作为现存于世的东汉石刻珍品,《郙阁颂》一直受到历代金石书法界的推崇。尤自两宋明清的千余年间,共有30余种学术专著将之收录其中,从各个角度进行考证、注释和研究。晚清著名学者康有为,在他的《广艺舟双楫》中大加赞美曰:吾尝爱郙阁,体法茂密,并认为最具盛名的唐代颜体楷书,便是从《郙阁颂》的八分汉隶的章法和笔势中,汲取过营养。 

  《郙阁颂》的书体厚重古雅,朴茂雄浑,历代好评如潮。同时,其文学价值也颇具特色,表现出东汉后期北方汉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审美倾向,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。恰如前人所评价的那样:奇思横出,制为雄文,运兹妙笔 

  灵岩寺不仅是书法研究的石质宝库,更是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场所,三季有花,四季常青,气候宜人,环境优雅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2-10-12 12:06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